k近邻法(二)|距离变量+k值选择+分类决策规则| 《统计学习方法》学习笔记(十三)


k近邻模型

实质:对应于对特征空间的划分。模型由三个基本要素——距离度量、k值的选择和分类决策规则决定

1. 模型

k近邻法中,当训练集、距离度量(如欧式距离)、k值及分类决策(如多数表决)确定后,对于任何一个新的输入实例,它所属的类唯一确定。这相当于根据上述要素将特征空间划分为一些子空间,确定子空间里的每个点所属的类。可从最近邻算法中看出。

特征空间中,对每个训练实例点?,距离该点比其他点更近的所有点组成一个区域,叫做单元(cell)。每个训练实例点都拥有一个单元,所有训练实例点的单元构成对特征空间的一个划分。最近邻法将实例?的类?作为其单元中所有点的类标记(class label)。这样,每个单元的实例点的类别都是确定的。如下图对二维特征空间划分的一个例子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2. 距离变量

特征空间中两个实例点的距离是两个实例点相似程度的反映。k近邻模型的特征空间一般是n维实数向量空间

Rn\bold R^n

Rn。使用的距离是欧式距离,但也可以是其他距离,如更一般的

LpL_p

Lp?距离(

Lp distanceL_p\space distance

Lp? distance)或Minkowski距离。

设特征空间

χ\chi

χ是n维实数向量空间

Rn\bold R^n

Rn,

xi,xjχ,xl=(xi(1),xi(2),...,xi(n))Txj=(xj(1),xj(2),...,xj(n))Tx_i,x_j\in \chi, \quad x_l=(x_i^{(1)},x_i^{(2)},...,x_i^{(n)})^T,x_j=(x_j^{(1)},x_j^{(2)},...,x_j^{(n)})^T

xi?,xj?∈χ,xl?=(xi(1)?,xi(2)?,...,xi(n)?)T,xj?=(xj(1)?,xj(2)?,...,xj(n)?)T,

xi,xjx_i,x_j

xi?,xj?的

LpL_p

Lp?距离定义为

Lp(xi,xj)=(l=1nxi(l)?xj(l)p)1p
L_p(x_i,x_j)=(\sum_{l=1}^n|x_i^{(l)}-x_j^{(l)}|^p)^{\frac{1}{p}}

Lp?(xi?,xj?)=(l=1∑n?∣xi(l)??xj(l)?∣p)p1?
这里

p1p\geq 1

p≥1。当

p=2p=2

p=2时,称为欧氏距离(Euclidean distance),即

L2(xi,xj)=(l=1nxi(l)?xj(l)2)12
L_2(x_i,x_j)=(\sum_{l=1}^n|x_i^{(l)}-x_j^{(l)}|^2)^{\frac{1}{2}}

L2?(xi?,xj?)=(l=1∑n?∣xi(l)??xj(l)?∣2)21?

p=1p=1

p=1时,称为曼哈顿距离(Manhattan distance),即

L1(xi,xj)=l=1nxi(l)?xj(l)
L_1(x_i,x_j)=\sum_{l=1}^n|x_i^{(l)}-x_j^{(l)}|

L1?(xi?,xj?)=l=1∑n?∣xi(l)??xj(l)?∣

p=p=\infty

p=∞时,它是各个坐标距离的最大值,即

L(xi,xj)=maxlxi(l)?xj(l)
L_{\infty}(x_i,x_j)=max_{l}|x_i^{(l)}-x_j^{(l)}|

L∞?(xi?,xj?)=maxl?∣xi(l)??xj(l)?∣
下图是二维空间p取不同值时,与原点的

LpL_p

Lp?距离为1(

Lp=1L_p=1

Lp?=1)的图形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:说明由不同的距离度量所确定的最近邻点是不同的。

已知二维空间的3个点

x1=(1,1)T,x2=(5,1)T,x3=(4,4)Tx_1=(1,1)^T,x_2=(5,1)^T,x_3=(4,4)^T

x1?=(1,1)T,x2?=(5,1)T,x3?=(4,4)T,试求在p取不同值时,

LpL_p

Lp?距离下

x1x_1

x1?的最近邻点。

:因为

x1x_1

x1?和

x2x_2

x2?只有第二维上值不同,所以p为任何值时,

Lp(x1,x2)=4L_p(x_1,x_2)=4

Lp?(x1?,x2?)=4。而

L1(x1,x3)=6,L2(x1,x3)=4.24,L3(x1,x3)=3.78,L4(x1,x3)=3.57L_1(x_1,x_3)=6,L_2(x_1,x_3)=4.24,L_3(x_1,x_3)=3.78,L_4(x_1,x_3)=3.57

L1?(x1?,x3?)=6,L2?(x1?,x3?)=4.24,L3?(x1?,x3?)=3.78,L4?(x1?,x3?)=3.57

所以当p等于1或2时,

x2x_2

x2?是

x1x_1

x1?的最近邻点;p大于等于3时,

x3x_3

x3?是

x1x_1

x1?的最近邻点。

3. k值的选择

k值的选择会对k近邻法产生重大影响。

如果选择较小的k值,就相当于用较小的邻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,”学习“的近似误差(approximation error)会减小,只有与输入实例较近的(相似的)训练实例才会对预测结果起作用。但缺点是”学习“的估计误差(estimation error)会增大,预测结果会对近邻的实例点非常敏感。如果邻近的实例点恰巧是噪声,预测就会出错。换句话说,k值的减小就意味着整体模型变得复杂,容易发生过拟合。

如果选择较大的k值,就相当于用较大邻域中训练实例进行预测,其优点是可以减少学习的估计误差。但缺点是学习的近似误差会增大。这时,与输入实例较远的(不相似的)训练实例也会对预测起作用,使预测发生错误。k值的增大就意味着整体的模型变得简单。

如果?,那么无论输入实例是什么,都将简单地预测它属于在训练实例中最多的类。这时,模型过于简单,完全忽略训练实例中的大量有用信息,是不可取的。

在应用中,k值一般取一个比较小的数值。通常采用交叉验证法来选取最优的k值。

4. 分类决策规则

k近邻法中的分类决策规则往往是多数表决,即由输入实例的k个邻近的训练实例中的多数类决定输入实例的类。

多数表决规则(major voting rule)有如下解释:如果分类的损失函数为0-1损失函数,分类函数为

f:Rnc1,c2,...,ck
f:\bold R^n \to {c_1,c_2,...,c_k}

f:Rn→c1?,c2?,...,ck?
那么误分类的概率是

P(Yf(X))=1?P(Y=f(X))
P(Y \neq f(X))=1-P(Y=f(X))

P(Y?=f(X))=1?P(Y=f(X))
对给定的实例

xχx\in \chi

x∈χ,其最近邻的k个训练实例点构成集合

Nk(x)N_k(x)

Nk?(x)。如果涵盖

Nk(x)N_k(x)

Nk?(x)的区域类别是

cjc_j

cj?,那么误分类率是

1kxiNk(x)I(yicj)=1?kxiNk(x)I(yi=cj)
\frac{1}{k}\sum_{x_i\in N_k(x)}I(y_i\neq c_j)=1-k\sum_{x_i\in N_k(x)}I(y_i=c_j)

k1?xi?∈Nk?(x)∑?I(yi??=cj?)=1?kxi?∈Nk?(x)∑?I(yi?=cj?)
要使误分类率最小即经验风险最小,就要使

xiNk(x)I(yi=cj)\sum_{x_i\in N_k(x)}I(y_i=c_j)

∑xi?∈Nk?(x)?I(yi?=cj?)最大,所以多数表决规则等价于经验风险最小化。